摘 要:王德威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借鉴发扬海德格尔“世界中”的观念,将“世界”作为一种方法,凸显海内外不同区域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交流经验。“世界中”作为“世界”所包蕴的开放、动态的能指,彰显出王德威跨域流动的文学史观:超越了单一政治地理局限的中国文学具备无限可能与潜力,“文”与“史”的对话借助于种种跨国族、文化、政治和语言的交流方得实现。在“世界中”这一语境下,该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双向
摘 要:文章以夏志清集中讨论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的著作《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文版)为基础文本,从艺术性、思想性和研究方法三方面总结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史研究:一是以西律中的研究方法,以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古典小说;二是道德批评往往胜于艺术批评,强调人的文学,着重对旧社会、旧思想的批判,延续五四精神传统。本文提出,
摘 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所编写的文学史教材当中,对于海外学者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国外尚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著作问世,但在近些年陆续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身影已经开始逐渐展现。本文将通过对海外“中国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书写进行整理与回溯,分析海外
摘 要:日本的鲁迅研究关注从“周树人”到“鲁迅”的形成,大致形成两个研究路径,一是竹内好、伊藤虎丸、丸山升、木山英雄、丸尾常喜、新岛淳良、尾崎秀树、竹内芳郎等关注从“周树人”到“鲁迅”的内在精神结构的变化,二是北冈正子、中岛长文、吉田富夫等实证考察鲁迅早期思想与留日时期明治三十年代文化语境的关系。作为旅日学者,李冬木接续了日本学者“原鲁迅”的问题意识和实证研究的取向,近二十年来探讨“周树人”如
摘 要:享有崇高政治声望的文豪鲁迅在东南亚文学领域仍然影响巨大,马华作家云里风(陈春德)无疑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云里风的文学创作与鲁迅的作品之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希利斯·米勒的重复性理论视角下显得尤为显著,深究云里风的《狂奔》与鲁迅的《过客》,不难发现二者在多个维度上的重复与叠加。在复调对话的层面,《狂奔》与《过客》都使用复调结构,文本内部的对话与碰撞,展现了作者复杂多面的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后,影响日本思想界至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而来。“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经历了一个由译介和广泛传播,到全面解构现代性,再到深入本土化实践的过程。这一思想变动影响到日本思想界的方方面面,日本鲁迅研究也毫不例外。本文在梳理日本《故事新编》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讨论代田智明的《故事新编》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中如何摆脱文本分析的桎梏,而展现出对于现代性原理崩塌后的世界的思考,编织自我与
摘 要:黄万华先生是华文文学研究界最早提出“经典化”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的经典观与其文学史建构密切相关。其经典建构的整体性视野,开放的“经典性累积”思路以及“第三元”的经典化视角,呈现出一种基于生命整体意识、历史总体观念和中华民族文化魂脉之上的开放包容的经典观,为海外华文文学、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学的“经典化”提供了重要视角,颇具观念与方法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黄万华;经典化;第三元;经典
摘 要:黄万华教授从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观出发,由沦陷区文学研究而渐次深入台湾、香港文学,并逐步拓展至东南亚、美国与欧洲等地区华文文学的探索。他数十年的学术写作和研究成果卓著,是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棵常青树。本访谈以研究历程为时间线索,以华文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为空间线索,以“第三元”为贯穿的研究立场,梳理了黄万华教授华文文学研究的核心思考、实践与学科贡献。 关键词:黄万华;华文文学;研
黄万华,浙江上虞人,1948年6月生于上海。1977年就读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调任华侨大学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所所长,其间主持华侨大学中文系和对外汉语教育部等工作。1996年调入山东大学,2001年起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生。曾为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山东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
摘 要:新移民写作中,随父母移民国外的“一代半”群体是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文学的叙事焦点之一。由于双重文化观念的影响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他们无法与父辈第一代移民的思想观念完全吻合,因此两代移民在对异质文化的接纳、对族裔文化的存留上既有无可回避的对峙冲突,又有割舍不断的亲情及和解的可能。新移民作品探索了“一代半”群体异域教育情形、与父辈教育环境的迥异、自我定位的实现等内容,折射出教育体制、文化环境
摘 要:面对华裔美国文学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影响下与主流文学趋于同质化的困境,本文提出将华裔美国科幻文学从认识论层面作为一种方法,为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提供一种质疑和挑战的新视角。鉴于苏恩文的科幻诗学的“认知疏离理论”与詹姆逊的科幻与后现代性关系的阐述,华裔科幻作家群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具体分别是未来的历史中的历史认知观疏离、东方哲思中新奇缺席的审美重构、自我与他者叙事中的政治实践批
摘 要:黄锦树为重要马华作家,其混杂的语言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论战,构成了理解马华主体性的重要进路,唯目前仍未有评论深入探讨黄锦树创作及其马华文学国籍归属论述之间的关联。本文以黄锦树2021年出版的最新小说集《大象死去的河边》为切入点,探讨马华主体性如何得以在其论述与创作中交织建构。本文借助德勒兹的“逃逸路线”及其与瓜塔里提出的“少数文学”/ “小文学”理论,讨论黄锦树的现代主义技艺实践,并进
摘 要:饮食人类学的视域中,食物揭橥了文化社会中生态、族群、伦理、文化等因素,是人们建构身份认同与区分他者的具身化路径。周洁茹《大围有个火锅店》是一本以食物为主题的散文集,文中叙事主体常带有旅居色彩,其中关涉了旅居者的身份认同问题。旅居者的身份认同呈现流动与变易的过程,从周洁茹的食物书写中透露出来,向着三个维度展开:在旅居地的异质体验、对原籍地的身份认同,以及以旅居者选择意图为核心的身份认同建
2024年11月29日—12月1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传媒学院乌镇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浙江传媒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昌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社科院、江苏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以及来自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摘 要: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华文文学》编辑部承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圆满举行。来自华文文学、叙事学以及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古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50余名学者,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创新发展与学科建设。论坛以跨文化视野为基础,围绕华文文学与叙事学理论的融合展开深入讨论,审
2024年年末,由本刊承办、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在汕头北山湾酒店顺利举行。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从跨学科和文明互鉴角度,对华文文学叙事理论、跨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地方文化叙事与国际表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提升华文文学叙事研究理论研究水平,推动华文文学学科体系、学科话语的建设。在今后的